Image

避免高山症帶來致命危險 家醫科醫師一次說明

    近年來民眾於高海拔區域進行爬山、健行、露營等休閒遊憩活動的風氣興盛,醫師表示,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有些上山的遊客卻出現了頭暈、頭痛,甚至嘔吐的情況,這些症狀常被認為是暈車或受寒,醫學上稱之為高山症,或稱為高海拔疾病,醫師建議民眾可在登山前至旅遊醫學門診向醫師諮詢並考慮使用高山症預防藥物。

    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家醫科醫師李慕凡表示,高山症通常分為三類:第一類急性高山症:通常發生在到達高海拔區域1至12小時之後。頭痛通常最先出現,其他可能伴隨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暈、失眠、虛弱等;第二類高海拔腦水腫:若病人出現嘔吐或出現嚴重頭痛、嗜睡、意識不清、步態不穩、昏迷等症狀,則很有可能已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致死率提高;第三類高海拔肺水腫:除了上述症狀,若在休息狀態下仍有喘氣、呼吸困難、胸悶、咳嗽(帶血)等症狀,需要當心是否有高海拔肺水腫的情形產生,其致死率高於急性高山症與高海拔腦水腫,更需要即時治療與下降高度。

    一般來說,民眾去到超過海拔2,500公尺以上高山就有機會發生高山症。在台灣,多數超越海拔3,000公尺高山是民眾的熱門爬山健行目的地,包括台灣百岳、嘉明湖、合歡山武嶺及松雪樓等。然而,民眾是否會發生高山症以及其嚴重程度主要只與個人體質有關,和年齡、性別、個人的體適能的關係較少。

↓請繼續閱讀↓

    不過,李慕凡醫師表示,針對患有心衰竭、肺動脈高壓、心肌缺氧(心絞痛)、貧血、肺功能不良之民眾,建議在旅途前先諮詢醫師,就目前身體狀況是否適合至高海拔區域。如果過去曾有高山症的病史或快速的攀升(在海拔大於2000公尺以上的高度,每日上升大於400~600公尺)則是重要的危險因子。

0091002.jpg

 李慕凡醫師表示,目前有許多預防高山症的藥物可以服用,建議民眾可在登山前至旅遊醫學門診向醫師諮詢並考慮使用高山症預防藥物,並按醫師指示事先服用來預防。

↓請繼續閱讀↓

李慕凡提醒山友們,登山時須衡量自身的身體狀況,並且採漸進式登山,勿短時間內上升太快。如果有頭痛、噁心、嘔吐、喘咳等症狀出現,請優先當成高山症處理,千萬不要貿然帶著症狀繼續登山,也不要獨自休息。當高山症發生時,除了給予氧氣、休息、藥物治療以外,應停止爬升、立即下山,降低海拔高度才是減緩高山症最重要的方式。

求職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