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上占大腸癌患者約87% 醫師籲早篩降罹病風險
大部分的大腸癌患者幾乎是沒有症狀的,且大腸癌發生的原因中,有94%至今不明,其中4%-6%的發生原因莫過於飲食西化少蔬果、人口老化以及家族史。門諾醫院外科醫師謝建勳表示,50歲以上罹患大腸癌患者約占87%,呼籲50歲以上的民眾不管有無症狀都應該做大腸癌篩檢,一管『便』分曉 ,早期篩檢可降低罹病風險。
從事資訊業的40歲張姓男子,近來有血便的情形發生,因為自己本來就有痔瘡,因此不以為意,心想應該是痔瘡發作,沒想到某天工作時,屁股一陣熱感覺要拉肚子,趕緊坐上馬桶後,竟看見馬桶內的鮮血,這才讓他驚覺身體可能有問題,就醫檢查確診罹患晚期大腸癌。醫師表示,通常痔瘡出現的血便比較是排便後出現滴血情形,而大腸癌的血便則是大便和血混和。由於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忙碌,醫師提醒,真的不要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謝建勳表示,國內癌症好發率中仍屬大腸癌居冠,近年來也有許多名人、藝人相繼因為大腸癌而過世。而大腸癌的常見原因,除了年齡、家族病史外,飲食、生活習慣、缺乏運動以及大腸息肉等都與大腸癌息息相關,其中95%的大腸癌來自大腸息肉的病變導致,因此建議民眾少吃燒烤、紅肉及加工食品,健康飲食確保腸道健康。
大腸癌早期發現,治癒的機會也相對提高!醫師表示,臨床上曾經遇到一對父子,因父親罹患大腸癌,兒子在陪同治療的過程中也順便做了篩檢,沒想到兒子竟也罹患大腸癌,所幸發現得早,治療效果佳。謝建勳說,很多患者到醫院求診時都已經拖到晚期,明明可以有更好的治癒機會,但往往因輕忽、沒積極篩檢而無法早點發現,喪失了治癒的機會,因此;建議50歲以上之民眾應該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進行大腸鏡檢,其有家族病史者甚至可以提前到40歲做檢查。
雖然大腸癌與大多數的癌症一樣,真正的致病因素仍不明確,但藉由低脂高纖的飲食、規律運動、定時排便、定期篩檢等護腸4步驟以達到預防癌症的發生,一旦出現腹痛、排便習慣改變、便祕或腹瀉、大便型態改變、貧血及血便、體重不明原因下降等症狀時就應立即就醫檢查,如確診為大腸癌,也要遵循醫囑定期治療,切勿聽信偏方而延誤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