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Torik-Sanayasay「竹筏帆船」挑戰黑潮 往返Sanayasay(綠島)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今(26)日指出,該協會自2003年開始,重建「東海岸阿美族竹筏文化」。2014年起與台東市馬蘭部落合作,製作有帆的竹筏,歷經三年,2017年海洋文教基金會邀請所羅門群島Taumako島,五位原住民協助下,以該島帶來的林投編織品,依照台東市馬蘭部落羅福慶頭目的風帆傳說編帆,終於在當年9月5日成功下海首航成功。之後,陸續在東海岸不同風況、浪況下航行,即使大浪也不翻覆,可謂已大致回復阿美族竹筏帆船文化。

 

 

↓請繼續閱讀↓

 

該協會表示,東海岸從卑南溪口到成功港一帶,海拔約50公尺處有許多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期的遺址,考古人類學者劉益昌教授認為,這裡可能是南島民族,帶著台灣玉飾航出台灣,前往菲律賓、婆羅洲、中南半島等海上南島玉路的「首都」。但眼前阿美族稱呼為Sanayasay的綠島,終年有強大的黑潮往北流動,如何跨越呢?阿美族的竹筏帆船,其風帆較西部竹筏帆船的風帆小很多,不到一半大,加上竹筏航行阻力大,航行速度較慢,且耆老的遷移傳說,祖先只有經過Sanayasay到東海岸,沒有從東海岸跨過黑潮(`elos)到Sanayasay。

 

 

↓請繼續閱讀↓

 

為了從東海岸航向Sanayasay,該協會在2020年製作Sanayasay號竹筏帆船,但至2022年6月仍未能成功。其中,以在地自然材料製作夠大又耐用的風帆是一大難題。旮亙樂團少多宜.篩代團長建議採用都歷部落,常用來編蓆的黃槿內皮作為風帆,因為他曾到大溪地博物館看到黃槿內皮的風帆。乃在台東林區管理處的同意下,到海岸林採取黃槿幼枝條,製作大風帆,在2022年9月28日,從金樽港沙灘航向Sanaysay,靠著東北季風在近岸海域,仍能向南航行,但到外海的黑潮帶時,則被北流的黑潮漂流往東,無法順利抵達綠島。

 

 

為了挑戰跨越黑潮,該協會在各界支持下,與旮亙樂團合作建造竹筏帆船,由都歷部落林學明(Masang)頭目與陳宜豐(Asan)耆老帶領部落中、壯年人在東海岸管理處阿美族民俗中心製作竹筏,從2023年起4月起,採集材料,依傳統工法製作,終於在7月22日於都歷部落pacefongan海灘舉行下海祭儀。接著訓練船員後,8月26日預定從大武漁港航出,因蘇拉颱風外圍環流影響而封港,竹筏無法於當日出港。該計劃自今年5月份起,即開始注意適合的風況與流況,最後選定6月21日從大武漁港出海,航往Sanayasay,6月22日再從Sanayasay航往成功港。

 

 

6月21日清晨6點到8點,近岸風力未如預報,阮文彬(Kacaw)船長與陳宜豐耆老的兩名孫子林義濠(Asan) 、林渶濠(Takiyo)等三名船員向東划船約兩小時,仍無足夠的風力可揚帆,乃由戒護船哈拉灣號遊艇拉至離岸約12公里處,才有東南風約5級、北向黑潮時速約2節的風況與流況。升帆後以時速約3節航向西北的Sanayasay。但航至太麻里外海約11時30分,東南風力增強到近10級,勉強往北航,無法航向西北的綠島,乃降帆由戒護船,往東拉至綠島南側,再升帆航海至南寮漁港的港嘴處。但因因無法克服南風湧浪與強勁海流,乃再度降帆,由戒護船拖入港內,以免被流至淺礁區,約15時上岸。

6月22日由阮文彬船長、陳三郎(Ciro)、少多宜、謝明龍下海航行,09時30分划出綠島港口,由戒護船拉至黑潮區,約10時30分升帆,以時速約3-5節,向西北航行,14時20分已在都歷外海,但竹筏仍沒離開黑潮區,距沿岸流約2公里。但約14時40分,往北的黑潮突然轉東,加上開始吹西南風,竹筏無法再往西航向東海岸,竹筏乃降帆,以遊艇緩慢拉至靠近三仙台附近,再往南拉回成功港。

這次以自然材料和阿美族傳統工法,製作的Torik-Sanayasay竹筏帆船,仍未能完全靠風力、海流與人力划槳等,遠古時代可能的方式,航抵達Sanayasay。該協會表示,經團隊討論後,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缺乏專職專業的傳統航海員:目前業餘船員的航海專業技能仍與史前航海人員有很大差距,例如划船速度等,這在靠近Sanayasay時,要克服強勁的沿岸流是關鍵技能。團隊在控制帆與槳,以便改變航向方面,需要知識,也要默契。另外,風況與海況瞬息萬變,若沒有專職人員可隨時等待適合的天候狀況,可能無法等到最適合的時間出航。

二、風帆仍不夠大:黑潮主流區的時速約3節,風帆若加大,靠風的航速可增加,受黑潮的影響將較小,如此較容易控制風向。風帆若夠大,甚至能在東北季風時,逆黑潮,往南航行。目前風帆的高度420公分、頂部寬170公分、底部寬357公分,相較於西部竹筏帆船的風帆,還可加高加寬。

三、桅桿不夠強壯:本次用桂竹作為桅桿,長6.33公尺,當風速達到10級時,桅桿彎曲度甚大,為免折斷,乃降低風帆高度。未來可參考西部多以杉木為桅桿,增加桅桿長度,使風帆可高掛,提高風效。

四、船體阻力太大:本竹筏以刺竹製造,共用了17根竹管,竹筏寬度在前後端之間介於152至191公分,長度926公分,淨重約450公斤。若能採用更大的竹管,減少竹管數至10支,可大幅減少阻力。目前的竹管在還沒削皮前都不到15公分,削皮後僅約13-14公分。都歷部落各家族有自己的刺竹林,為了取得夠大的竹管,竹筏竹管仍在竹筍階段就開始培養,清除周圍竹筍,使其快速生長至約10公尺,開始以繩子使其彎曲生長,以利作船首,再將頂部竹管砍掉,這樣竹管便可粗生長,甚至達到20公分,浮力約為15公分的兩倍。

五、中央板應增加、加大:本竹筏有4片中央板,入水長度約135公分、寬度約26公分,寬度太小。西部橫渡台灣海峽的竹筏,中央板可達6個,雖長度不到100公分,但寬度達50-80公分,除使船較不易翻船外,也可減少側滑。

六、船首彎曲度不足:2023年剛以火烤彎曲的竹筏船首,彎曲度高,離地近100公分,經過將近一年,船首竹管的彈性疲乏,目前僅約離地40公分。

七、船槳過短且槳板太小、太短:由於前側的船槳過短,僅吃水約30公分,若加長30公分,可提高一倍划水面積;槳板若能增長加寬,也可增加划水面積。

八、槳座有鬆動現象:經過用力划槳,槳座部份有鬆動現象,抵銷划槳的功效。竹筏存放一段時間後,黃藤綁的槳座容易鬆動,使用前應加以強化。

九、其他

整體而言,Torik-Sanayasay竹筏帆船加以整修後仍堪用,若在近海沿岸流區域航海,在夏季南風盛行期間,應可航向花蓮、宜蘭、北海岸、淡水河等共有祖先來自Sanayasay傳說的文化圈,這也有助於竹筏帆船未來跨越黑潮到共有Sanayasay文化的與那國島,甚至可為航向巴丹、呂宋島等南島玉路做準備,敬啟各界繼續支持。

此次Torik-Sanayasay號竹筏帆船從製作到航海,該會表示特別感謝,獲得台東縣政府、原住民族委員會、海洋委員會、劉烱意律師事務所、耗峰生技公司、台耘機械、娜路彎大酒店、富野渡假村、鹿鳴溫泉酒店、吉申君建築師事務所,以及范美玲小姐等小額捐款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