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倒地不起! 連兩日2男子心肌梗塞 消防局花蓮分隊成功搶救

花蓮縣消防局日前接獲民眾報案,指稱有名男子突倒地不起,請求消防局救護車前往救護。救護人員陳韋安、洪志沛到達現場,評估患者為瀕死式呼吸,立即執行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急救流程,現場發現患者心律為VF,立刻給予電擊,後持續CPR約1分鐘,患者成功恢復自主呼吸,後經慈濟醫院救治,表示患者為心肌梗塞。
另一起民眾報案案件,指稱有名男子突昏倒約1分鐘,消防局獲報後,立即派遣花蓮分隊前往,救護人員陳韋安、陳思妤到達現場,評估患者發現患者有胸悶、冒冷汗情形,立即執行12導程心電圖檢查,回傳醫院端,並由醫師判讀為心肌梗塞後,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陳韋安於送醫途中,給予抗凝血藥物(Asprin+Ticagrelor)治療,緊急將患者送往門諾醫院接受心導管治療。
心肌梗塞有哪些特殊情形呢?常見的是前期症狀為胸痛或胸悶,呼吸不順暢、會喘,心絞痛,上腹痛,冒冷汗,頭暈,噁心、嘔吐....等等,這些即可能為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心肌梗塞也可被稱為心臟病發作,是指通往心肌的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堵塞,血液無法被送至心肌,而導致心肌缺氧受損,嚴重則可能會猝死。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研究報告指出,心肌梗塞患者在到達急診後的90分鐘內應接受心導管治療,即所謂的「到院至灌流時間」(door-to-balloon time),以減少心肌缺血的時間,避免造成心肌缺氧壞死等不可逆損傷。
自發生心肌梗塞的那一刻起,心臟肌肉便已經開始受損,若未接受即時治療,儘管於急性期存活下來,日後併發心臟衰竭的機會也大為增高。因此能在到院前,提早心電圖診斷並同時通知醫院,提早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將有助於縮短治療所需的時間,盡早打通血管,提高存活率。
花蓮縣消防局表示,目前消防局每台救護車上,都有設置心電圖設備,並與急救責任醫院通訊群組,在現場由救護人員執行12導程心電圖檢查,並透過線上醫師判讀,將急性胸痛病人送往具心導管室的急救責任醫院,大幅提升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醫療照護品質。
一旦發現有疑似急性心肌梗塞症狀如胸痛、胸悶、呼吸喘、冒冷汗等狀況,應儘速撥打119,切勿自行開車前往醫院,並信任專業的救護人員給予的建議,儘早接受12導程檢查,將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送往具心導管室之急救責任醫院,大幅提升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醫療照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