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花蓮港街游走讀最終場 一探舊鐵道沿線風華

    花蓮市公所辦理「藝 Fun 762 mm─花蓮港街游」我家旁邊有個港系列活動,最終場港街走讀,邀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所研究生林俊明,帶著大家走訪探索花蓮市舊鐵道及周邊古蹟。花蓮市長魏嘉賢也到場與參加的朋友們互動,期盼透過活動,讓花蓮人熟悉並了解花蓮的歷史。

    這場走讀路線,是從舊鐵道人行步道開始,一路前往博愛街老街屋、花蓮第二信用合作社,到最後的終點是鐵道文化園區。一行人跟著林俊明老師,重回歷史場域,探索花蓮市舊鐵道及周邊古蹟。

000100512.jpg

     駐足於慈善寺前,林俊明說,自由街以前是紅毛溪,以前很多外國人來撿砂金,慈善寺創立於民國2年,在日治時期為日人所有的「西本願寺」,當時的住持為日僧武田善俊,台灣光復後日僧返國,民國35年由台灣省日產處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也就是當時的花蓮縣長張文成,移交花蓮縣政府接收,點交給開山住持妙賢上人,週末假日信眾聚集誦經、聞法。而慈善寺大殿側面的三棟建築剛好反映了花蓮建築型態的變化,從說時依舊民宿的日式木造建築、到賴錦德醫師住宅以及日照建築。

↓請繼續閱讀↓

     一行人往節約節的方向前進,有間瑪莉電髮院,外觀是馬賽克磁磚,是風車造型,約建於1970年。林俊明說,以前熱鬧的時候一天可以有十幾對新人來電髮院弄頭髮,之後會去豪華照相館攝影棚拍照。

    穿越舊鐵道行人徒步區,林老師指著現在的摩曼頓運動用品店說,這裡之前是天山戲院,後來改建為三商百貨。天山戲院分別在民國43年及60幾年共歷經兩次火災,之後輾轉易主,當年瓊瑤系列的電影在此播放,場場爆滿。而它的對面是筑紫館,又別名為「筑紫座」,是日治時代花蓮縣的第一家戲院,1911年興建,在民國27年因為一場大火而消失。

000100514.jpg

    走進一心街裡,有間中華大旅社是二層樓建築,還保有古風,是洗石子的立面,從斑駁招牌還能感受出來過去的繁盛。也在花蓮二信總社前停留讓大家聽聽這裡的歷史,以前叫做花蓮港信用組合成立於1916年,外觀很有趣,像是疊硬幣用的錢柱、或是蠟燭台。民眾也在此各自發揮想像力。

↓請繼續閱讀↓

000100513.jpg

     終點是花蓮鐵道文化園區,日治時期的黑金通就是現今花蓮市中山路,靠近舊花蓮火車站、今東大門夜市一帶。日治時期的黑金通處在交通運輸點上,因此在當時是非常繁榮且重要的商業中心。民國69年北迴鐵路通車後,隨著火車站的遷移,黑金通週遭已不復見當時繁華的景象。

求職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