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住宿、農園集一廠 出遊體驗絕佳選擇!

花蓮過去磚窯產業興盛,其中位於富里的富南窯廠在1972年停工後,窯廠三代主人(徐鏡明、徐振龍及徐尉傑先生)透過不同形式讓窯廠展現多樣面貌;今(5)日花蓮縣文化局與富南窯場一同策辦「富南窯場八卦窯插畫展開幕分享會」,以插畫搭配窯場使用工具展出、加上導覽解說,讓民眾了解當年磚窯的產業記憶、對於窯廠營運情形增添畫面感。
花蓮富南窯場於1966年由住在卑南的燒火師傅許先生所建, 不久後改建成八卦窯,由窯廠一代主人徐鏡明買下;過往紅磚為民眾蓋房主要材料,在需求量大的情況下,窯廠除了過年時段24小時黑煙繚繞、不停燒窯,重複練土、製坯、切坯、疊坯、曬晾、入窯、燒磚、出窯等步驟;第三代窯場主人徐尉傑表示,當時紅磚需求龐大,一燒好的成品尚未放置冷卻,就要急忙運上貨車;為了加快搬運速度,員工以拋接方式傳送,他表示,光是三塊磚頭就有9公斤重,所以拋接過程需要更加謹慎小心。
1972年後八卦窯停止營運,改成隧道窯燒磚,台車一部接一部,從窯的一頭進去,燒成後從另一端出來,不僅減少人力搬磚,燒窯時間也加速許多;而在1991年後,因人力結構與建築材料、法規產生轉變的背景下,磚窯場正式退役,自隧道窯停止營運後,富南窯場第二代主人徐振龍與妻子盧慧如,轉型種植有機水稻、開闢有機農園,提供訪客健康美味的在地蔬食;2000年碧利斯颱風重創富南窯場的廠房與園區後,夫妻倆親手重新整理,將隧道窯遺構轉型為 「磚窯居」民宿,2007年八卦窯遺構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磚窯文化保留區。而第三代徐尉傑具備星空講師認證,積極推廣花東的天文教育與生態教育,並提煉純天然茶樹精油,向來到窯場的民眾分享,窯場三代主人各利用自身本領,將窯場向外推廣、發展不同面向,讓富南窯廠重新活化。
雖富南窯廠目前雖然已沒有再製窯,但是園區內仍到處可見紅磚建築藝術的美麗風貌與歷史軌跡,園內有機友善的生態環境,讓台灣葉鼻蝠入住隧道窯、成為園區特色。「實實在在、憨憨地做」是徐振龍廠長堅信的一句話,希望透過民眾體驗、傳承這份記憶,他也歡迎民眾前往參觀,有興趣可撥打預約電話 (富南窯場-徐尉傑先生03-8832188、01912-759323),體驗窯場文化、生態、知識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