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券振不振興?

    行政院宣布「振興三倍券」,預計從7月1日開始預購,15日開始使用,等於宣告台灣在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防疫準備進入經濟振興階段,到底振興券振不振興?

    振興券的施(政府)與受(人民),本是具有平衡性,人民希望直接把現金送到手裡,政府則是要人民先把現金付給政府買券。

    站在人民的立場,希望比照其他各國發放現金,金額若無法比照有些國家二、三萬元那麼多,但二、三千元也行,用現金什麼都可購買,但站在蔡政府卻用不同的算計,振興券有交易對象的限制,人民感覺似回到原始物物交換時代。

    人類在還未使用貨幣作為交易工具之前的物物交換時代,一千元價值貨物(如一頭羊)可以換到政府發的三千元價值貨物(如一頭牛),可以把三千元價值的貨物(一頭牛)換取三千等值的其他貨物(如三頭豬)。問題就出在,這三千元價值的貨物,並不是想換什麼就可以換得到,規定不能換等值的三頭豬時,就必需選擇其他的貨物(廿隻雞、鴨)。

    人民最簡單的計算方法是,以一千元買到三千元的振興券,就能當三千元可以自由購物使用,沒有什麼限制,但政府偏偏不是這種思維,且想出很多理由限制,有人批評是「馬英九心魔」,也有人批評是「台灣發明了全世界最複雜的紓困方案」。

    質言之,不管從專業或世界各國通例,以及公平和便利看,振興券都遠遠勝過現金,蔡政府人才濟濟,並不是不知道這麼單的道理,卻選擇最複雜的方式,唯一的理由就是蔡政府不想跟進馬英九任內「發明」的幾同於現金的消費券,馬英九「發明」過的事,蔡政府就是不肯「模仿重練」,「馬英九心魔」就是「蔡政府的心魔」,受害的是人民百姓。

    行政院官員指振興券比起發現金、消費券好的原因有二,針對發現金部分,振興券是引導消費,避免把現金存起來的機率。券跟現金一樣能拿來消費,不過,因為不能拿去存或是進行儲值性消費,刺激經濟效益當然比現金來的大。如果馬英九的消費券政策是失敗的,蔡政府不必重發消費券,可以研究出對人民最簡單、最方便、最有效,對GDP最有成長的振興券。

    行政院規畫領取實體振興三倍券分為七月一日起超商預購或網站預購、前者七月十五日再前往超商領取 ,後者網站預購流程就很麻煩,進入預購網站、健保卡插入讀卡機/登入健保快易通APP取得檢核碼、確認明細以及取貨通路點、選擇信用卡線上繳費/超方服務機台列印小白單至櫃檯繳費一千元。等於說,無論什麼方法,都是要人民去排隊,不是便民的措施。

    由於振興券過於複雜,可能導致這次振興券所帶來的經濟乘數效果會十分有限,加上政府限制了振興券的消費項目,這會大大降低民眾的消費動力。有人質疑這次振興券是否會真能發揮振興產業之效?政府想要振興此次疫情所帶來的經濟衝擊,但對民眾來說,最喜歡的方式還是發放實體現金或是實體消費券,帶動經濟成長,可能還是比較有感的做法。

   所謂的經濟成長,或所謂的「乘數效果」有限,過去的消費券如此簡易使用,都只能造成「有限的效果」。那此次振興券使用上如此的複雜,難道就能達成所期望之目的嗎?振興券真能振興百工百業嗎?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