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農業災損救助認定 跨局處連結走過後疫情難關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嚴重影響各縣市經濟發展,觀光產業是花蓮縣最重要的產業之一,也受到疫情波及,不僅飯店業者受傷嚴重,相關的交通運輸、名特產業、餐飲業等也奄奄一息。在振興觀光業的前提下,政府應規劃以紓困為核心的觀光振興措施,「先救再振」,儘速優先協助產業脫困,對於農業的天然災害救助也必須展開超前佈署從寬辦理,再配合長期計畫輔導,才能讓花蓮產業真正落實永續發展。
 花蓮可供發展觀光產業的資源相當多,其中以大自然資源佔的比例最高,但可轉化為觀光發展的其他資源也相當豐富,尤其是農漁牧業、原民人文特色都具有可供發展觀光產業的深度價值。
 花蓮雖然觀光產業相當發達,但長年下來卻一直未能建立代表性品牌,導致產業內各業者面對其他縣市競爭時只能單打獨鬥,難以整合出整體產業的發展定位、發展方向、發展步驟、市場經營策略和長期發展計畫,白白浪費花蓮可打造國際級觀光產業的豐富多元資源,也因此造成面對疫情影響時,整體產業難以承受衝擊的現象。
 在疫情逐漸退溫的趨勢下,花蓮縣政府是否已經完成觀光產業紓困及振興的前置準備工作?除了中央政府推出的紓困補助措施外,縣府是否有規劃地方觀光產業的紓困輔導計畫或特別措施?花蓮觀光產業受疫情影響陷入絕境,縣府紓困應是最優先考量和執行的項目,扶助業者先站起來重生,緊接著再輔導強化營運體質,才有辦法振興觀光產業的發展。
 隨著氣候變遷,劇烈的溫度變化和花蓮的風災雨災已成為經常性的天然農業災害,舉凡西瓜裂果、高接梨減產、水稻空包彈、等等相關農業天然災損,更讓這波疫情雪上加霜,農民經濟生產完全歸零,生計就此頓挫,農業空前的慘烈以到無語問蒼天的地步,本席去年所提的高接梨災損救助沒下文,今天一期水稻雖以積極進行區域天災認定,但西瓜災損卻未納入,緊接著文旦柚也可能受到颱風影響而受創,天然災害已成為花蓮農民必須概括承受的挑戰,當農政單位號召百萬青農加入的同時,面對極端氣候異常,倘若天然災害救助繼續從嚴辦理,那農業生力軍的加入又有何意義?農業生產如何受到保障?
縣府應該給予業者一定時限的地方稅減免,例如房屋稅、地價稅、土地增值稅、娛樂稅、印花稅、使用牌照稅等地方稅,如能適當調降將可減輕業者的營運成本負擔。
 除紓困外,如何整合規劃出觀光產業的振興發展計畫?這應該是縣府要腦力激盪儘速端出檯面的解方,花蓮觀光產業可運用發展的資源非常豐富,但長期下來,縣府缺乏橫向平行單位間的合作模式,導致觀光、農業、原民、客家、文化等各單位各推觀光計畫,完全沒有整合發揮橫效的力量。
 現今各國觀光產業已整合納入所有可用資源,從觀光部門、農業部門、文化部門、衛生部門、交通部門等不同單位已發展成橫向連結,激發創意和緊密合作,這才是永續發展之道,這才是縣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