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當罷免成為常態 台灣將永無寧日

   政情相對單純的花蓮,爆發有史以來第一起罷免事件,現任富里鄉長陳榮聰疑因政治恩怨引起少數反對者提出罷免案,第一階段連署書已送交選委會,未來是否完成罷免程序還有待觀察,不過此起事件,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台灣政壇於2017年12月16日舉辦一場罷免投票,時任第九屆新北市第十二選舉區立法委員黃國昌,被安定力量主席孫繼正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程序進行罷免案,結果同意票48,693票,不同意票21,748票,由於有效同意票數未達該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63,888),罷免失敗,黃國昌得以續任立法委員,剩餘任期內也不得再對其罷免。
 但發生於今年6月6日的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結果卻以高票通過,成為國內自治史上第一位被罷免的公職人員,然罷免暗潮也在東部花蓮上演,富里鄉長陳榮聰成為首位被提起罷免的鄉長,根據選罷法規定,未來罷免案如果成立,只要2170同意票高於不同意票,即可通過罷免。
 罷韓案通過後,台灣政壇興起一股罷免風,高雄時力議員黃捷、桃園市議員王浩宇、台北市議員梁文傑、基進黨立委陳柏惟等都已被列為罷免對象,花蓮地區這起「罷陳案」,第一階段連署雖已送達選委會,但還有第二階段的門檻,不管後續發展為何,對當事人已帶來壓力。
 罷免案風起雲湧,不管動機為報復性或政治操作,對民主已帶來質變的影響,此舉雖有讓政治人物警惕的作用,但罷免機制的合理性與運作過程,淪為反對者操作的手段,除有可能失去公平正義之外,浪費社會成本與造成地方的對立,將更為嚴重,如果罷免成為一種流行,只要運作得宜,恐隨時都要辦理罷免投票,這對地方和諧勢必帶來深遠的衝擊與破壞。
 罷免案雖然是民意對政治人物另一種監督方式,也是對政治人物另一種考驗,政治人物應從罷韓案的結果學到教訓,就當選的政治人物而言,人民既給了當選者一個機會,但如果不是當選者作姦犯科或有重大瑕疵,就以個人好惡做為罷免案的基礎,選民的選擇何以在短時間就有正反兩極的重大變化,實有深究的空間,而如果只是派系的杯葛與運作,讓罷免案成為政政治操作的工具,「選賢與能」的精神與所謂神聖的選舉也就失去意義。

求職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