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高齡者交通危險性剖析

    日前一名89歲老翁駕轎在蘇花改隧內失控出車禍,人受傷幸無生命危險,但交通阻塞了二個多小時; 另一名70多歲老翁駕車途經台九線花東公路鳳林鎮附近失控,不幸造成二死二傷慘劇;再次凸顯老人家開車問題,已形成交通意外潛在危險因子,值得國人正視與防範。

    花蓮縣警察局統計分析,近年主要肇事傷亡類別,發現65歲以上老人及機車肇事死亡事故,所占的比例分別為三成二五及三成零二,顯然老人出行安全值得關注與改善。

    由於花蓮縣境狹長,交通環境設施比西部縣市差,沒有捷運、沒有綿密的公車班次,例如住在壽豐的民眾,想到花蓮市就得騎車或開車,長路漫漫,尤其是老人家,沿途易發生事故。 老年人駕車肇事率偏高,成為道路安全的不定時炸彈。

    以花蓮縣為例,近十老人車禍死亡率占全部死亡的25.3%。根據交通部統計,台灣經常使用小客車的駕駛人當中,約有3.7%是65歲以上的老人,騎機車的老人更多,約佔5.4%。未來,高齡駕駛人會更多,國內45歲到65歲族群會開車或騎車的,比起20年前足足高出一倍。

    高齡人口身心特性為生理、心理隨著年齡增長而衰退,視力、聽力退化,行動力緩慢,面對交通突發狀況時,反應較慢;就心理層次來說,高齡駕駛人面對突發狀況的反應時間減慢,也是行車安全令人很擔心的因素之一。

    老化造成反應時間減慢,部分是因為高齡駕駛人對於視覺、聽覺資訊的處理速度減緩,另一個原因是高齡駕駛人專注的能力降低,如高齡駕駛人所需的煞車反應時間,會比一般人慢百分之五十到七十,對於外界資訊處理能力的逐漸退化,都會影響駕駛安全,不可不慎;對交通安全設施功能無法瞭解,如穿越道路或路口未注意左右來車,夜間光線不佳,高齡者不易看清楚來車等。

    而老人因為生理機能的退化,例如老人的視覺、聽覺、反應力、認知力的退化,或疾病所造成的身心障礙,造成外出時的種種潛在危機。以上種種因素使得部分老人不敢外出,認為交通太亂、交通不方便,讓他們心生畏懼。

    正因老人家處處都危險,除了開車,還有走路、騎自行車、騎機車、上下樓梯都步步驚險;騎車時,高齡者因為身體脆弱性增加,受傷時,更容易骨折,造成嚴重傷害。騎車需要靠平衡力與控制力,高齡者由於身體退化,其平衡力與控制力已不太穩定,在遇到緊急狀況或受到驚嚇時容易出事。騎車時,很多路面是與其他車種共用,若與大型汽車併排行駛,要小心大型車有視線死角,一不小心就會被擦撞。

    高齡者騎車容易闖越馬路:沒有遵守交通規則,非常容易造成車禍,因為有時會忘記注意來車,或來車沒有警覺到而撞上。腳踏車沒有後照鏡,所以老人需要回頭看後方,若忘記留意而直接轉彎,就會被後車追撞;所騎機車或腳踏車若未保養,造成日久車況不佳,也會造成意外,例如腳踏車輪胎磨平是要換輪胎,若沒注意輪胎狀況,會在緊急煞車中滑倒。

    還有,老人家走路時都暗藏危險性,包括沒有注意周遭路況,老人家雖然沒有違反交通規則,卻因為自己沒有注意周圍的危險狀況,不小心就會發生意外。

    出門時,沒穿鮮豔的衣服。清晨、傍晚、雨天或視線不佳時,老人若未穿著亮眼,駕駛人可能沒有看到老人家。所以,老人應穿著鮮艷,以便讓人遠遠就看到。

    走路時,不當的闖越馬路。高齡者沒有遵守交通規則,沒有耐心繞路走行人穿越道,就直接闖越馬路中間,有的從車前,有的從車後,而他們行動又不敏捷,反應慢,在車陣中相當危險。

     因此,家有銀髮族駕駛者,建議不要在夜間開車或騎車,甚至儘可能避免在清晨或黃昏視線昏暗時開車避免在高速公路開車,或在交通顛峰時間開車。儘量把時間估計鬆一些,保留比較長的時間到達目的地。要獨自開車或騎車,儘量考慮其他交通方式。

    家中有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應提醒其在早晨、黃昏及夜晚外出時,要特別提高警覺,穿著反光性較佳或淺色衣服,以提高本身能見度,另外,也呼籲所有駕駛人應遵守交通規則減速慢行,共同維護交通安全是所有用路人安的責任,真正落實交安出行要從己身做起,才能享有安全的回家之路。

求職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