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從垃圾數據反思資源回收政策

    花蓮縣環保局11 月9 日公布二個數據值得省思,一是今年1到9月的資源回收率 54.05%,比去年同期的53%稍高,二是的垃圾產量,每人每天1.25公斤,比全國平均值的1.11公斤高出 0.14公斤。花蓮垃圾數據,該檢討政府與人民對垃圾的政策與觀念。

     根據花蓮縣環保局的統計,花蓮縣13 鄉鎮每天垃圾產生量約165公噸,但經過中秋、端午等連續假期,花蓮縣垃圾量平均每天增到620到650公噸,暴增四倍,其中以花蓮市最誇張,原本每天65公噸的垃圾,連續假期單日就暴增到261公噸。這問題也凸顯出,花蓮縣的垃圾量,並非單純僅為花蓮縣的在地人口產生,如何讓遊客到花蓮後減少垃圾量的政策,地方政府及觀光產業都應該注意到。

    不僅是花蓮縣,台灣的廢棄物問題為台灣島環境沉重的負擔,對生活環境衛生也形成威脅,至今尚未在良好的管理狀態,且花費政府、社會巨大的清運處理成本,若含環境污染損失的成本、復育的成本,則更大。

    廢棄物可分為「一般生活垃圾」及「事業廢棄物」。前者為人民日常生活所產生、排出,由政府單位負責清運處理,後者又可分為無害的「一般事業廢棄物」,及有害的「有害事業廢棄物」。事業廢棄物依法應由產生的該事業單位負責處理或由其委託合格清除處理業者代為清除處理。在排出來的萬般廢棄物中,有些尚可回收、再資源化、再利用,有些則是有毒害的,需分開收集、妥為處理。

    環保署及環保局公布的資源回收數據,台灣是「 資源回收王國」,不過經環保團體看守台灣協會調查,台灣的垃圾回收還有許多「黑數」並未被地方環保局及環保署掌握,落差甚至高達上百萬公噸,而政府追求「漂亮的回收數據」的同時,無法解決不時發生的垃圾大戰、焚化爐不敷使用、廚餘回收效能低落等問題,呼籲政府應該盤點回收黑洞,才能解決垃圾問題。

    解決垃圾問題中,涉及回收與焚燒兩大問題,垃圾回收率指標,應該反映真實數據,幫助政府找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而非美化的數據,台灣的垃圾回收問題包括村里資源回收站已經扭曲為垃圾場,清潔隊員的垃圾收運模式過於疲累,無法清楚掌握廢棄物產源和生產量等,地方政府應該確實盤點回收黑洞,掌握自身的處理能量,並建立足夠、多元和因地制宜的處理量能。

    花蓮的垃圾分成「資源回收」、「廚餘」、「一般垃圾」三大類。其中資源回收類最多,回收類中分成物品類、容器類和其他。其中物品類有許多含汙染物的廢棄物,若隨便丟棄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傷害;容器類比較多與喝完的飲料容器相關;其他類則其餘非物品或容器的回收品,地方政府應該公布資源回收分類數據,以那一類資源最多,作為政策的檢討。

    人人都會產垃圾,沒有人希望垃圾焚化爐興建在自家周圍,焚化爐對環境的威脅也相當大。花蓮有幸,台泥「水泥業(窯)協同處理廢棄物BOO案」環評通過,如果進行順利,最快二年內花蓮縣政府北區五鄉鎮市每天的一百廿噸垃圾,將不必長途遠送宜蘭利澤焚化爐,改由台泥水泥窯代燒。最重要的是未來對於二氧化硫、二氧化碳、PM2.5等物質都需嚴格監測,其中煙道檢測以電子看板公布於大眾。

    總之,台泥替花蓮縣焚燒垃圾,代表未來垃圾處理有了解決之道,但,民眾萬不可抱持「有錢儘量花」的心理產生的「有人處理垃圾,儘量產生垃圾」,政府與人民需要共同提高做好垃圾減量、分類,做好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為環境盡一份心力,人民與政府站在一起努力,解決花蓮的垃圾問題,益助維護花蓮縣環境生態與永續發展。

求職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