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新設畜牧場引爆居民怒火 「蜂」火下畜牧業者的心聲

 

    今年5月跨國企業卜蜂公司要在鳳林設置養雞場的計畫引發當地居民強烈抗議,鬧得沸沸揚揚,花蓮縣政府為避免衝突重演,日前委請專家學者研擬出《新設置畜牧場管理自治條例》草案,上個月舉行了4場說明會,然而說明會的場面仍是劍拔弩張,居民和業者各執一詞,雙方毫無共識。

    草案第4條中規定,新設置畜牧場應距離商店、學校、住宅、部落周界300公尺以上。除了「部落周界」定義模糊,目前最受爭議的部分即在於畜牧場應與住宅之間的距離,縣府解釋之所以要求300公尺,是參考宜蘭100公尺及台東500公尺的折衷方案,但民間和環保團體認為至少應距離1000公尺以上。

    另外一項爭議為條文中所指的「住宅」是否包含農舍,對於農舍被排除在住宅外,有不少民眾持反對意見,但業者表示,農舍零星散落在廣大的農地,要是把農舍納入住宅,業者要找到合適的地點就會變得相當困難。

↓請繼續閱讀↓

    從事牧場經營26年,在光復興建養牛場的畜牧業者廖皎邦,今年遭到周遭太巴塱及馬佛部落居民數度抗議,居民擔心牧場排放的廢水會造成環境汙染,但廖皎邦解釋,現代科技化養殖的污染很低;「廢水」是早期的思維,以前叫做「廢水」,現在則變成沼渣沼液肥分利用,是一個可循環利用的農業資源。

    他表示,政府有推出一個「共同處理中心」,業者可先在牧場內收集牛隻糞尿,再委託環境公司送到處理中心,讓他們去做後端的應用,主要是用在沼氣發電;發電完之後,剩下的稱作沼渣、沼液,就全部回歸農地使用。廖皎邦說,一頭牛一天排放的糞尿大約是30公斤,其中60%的部分會回收到處理中心,剩下的40%經醱酵後回收利用,減少水泥鋪面。

    不過另外也有附近居民憂心,牧場會飄出臭味,因馬佛社區旁有一個舊式養豬場,有居民反映時常聞到味道,部分抗議民眾對廖皎邦的牧場也有相同疑慮。對此,廖皎邦說明,牧場產生氣味的主要原因是用水沖洗,而他的牧場不僅減少用水量,從屋頂回收雨水再利用,清理的方式也不用水沖,而是採用機械刮糞,並維持低密度飼養,利用風扇及自然通風帶走濕氣,盡量保持通風乾燥,避免產生氣味。

    廖皎邦指出,光復這個牧場以土地面積來算,最多可飼養1000頭牛,但顧及動物福利和友善動物,實際上設計是減半,也就是只飼養500頭牛。他說他在瑞穗的牧場碰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密度太高,因此新牧場的設計要讓牛隻的活動空間大一些,平均每頭牛的活動面積可達20平方公尺。

    抗議民眾希望廖皎邦不要建置這個牧場,除了有居民認為會造成汙染,也有人擔心牧場造成附近地價下跌,更有族人主張這塊地屬於原住民傳統領域,不得任意使用。廖皎邦無奈表示,抗議是居民的權利,只不過他的牧場在卜蜂事件前就已經依法提出申請,隨著卜蜂事件延燒,他的牧場也連帶成為抗議目標。事實上,他在設置牧場前也曾私下拜訪周遭居民,詢問他們的意見,當時大部分居民都未有強烈反彈,沒想到會演變成現在這樣,但為了避免更多衝突,他還是希望能與反對居民溝通釋疑。

    他也說,大部分的媒體報導都是突顯事件的衝突面,少有人會去深入了解或報導業者做法和心聲,就算業者想和反對者溝通,卻也苦惱接觸不到他們。

    廖皎邦強調,畜牧業者相當注重環境的維護,以永續經營為目標,配合政府的政策和法規,將所有可能產生的問題都先設想好,因稍有疏漏就會直接影響牧場的營運,大家都是有心要長久經營下去,因此也想與附近居民和平共處。

    廖皎邦也有計畫要回饋附近居民,但他表示自己只是一般農民,並非大公司,還有貸款的沉重壓力,能力相當有限,這麼大的一個區域,只能盡力用做得到的方式來回饋。他觀察到附近許多家庭都是隔代教養,小孩都是由阿公阿嬤帶,飲食方面可能沒那麼均衡,因此他計畫要供給附近學校乳品,或是以設置獎學金等方式,對附近族人的子女提供小小的照顧。

    不過他也說,其實最主要的回饋還是提供沼渣沼液肥分給周遭農民,因周遭農地多,這些肥分不僅可被妥善利用,還能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無論對他自己或附近農民都是互惠。此外,他的牧場也可為部落帶來新的工作機會。

↓請繼續閱讀↓

    身為花蓮人,目前人在嘉義,想返回鳳林開設養雞場的黃小姐同樣喊冤,現在畜牧業者被嚴重汙名化,常常遭到環保團體或民眾抗議畜牧產業造成汙染,但黃小姐澄清,很多人對畜牧業還停留在早期的印象,認為他們會偷排汙水。其實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他們每年也都會請國外業者來台交流,畜牧業的做法不斷在更新調整,已大幅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黃小姐也指出,花蓮的雞蛋和豬肉已經無法自給自足,而他們只是一群想留在家鄉打拼的青農,對於很多爭議,他們也都非常願意出面說明,但抗議民眾都聽不進去,在說明會劈頭就指責畜牧業者,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令他們相當無力。

    經過多次會議和討論,《新設置畜牧場管理自治條例》草案即將送交議會審查,除了民眾的意見,畜牧業者盼政府能聽聽他們的心聲及難處,不要把有心經營的業者逼得走投無路。